新闻资讯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文章详情
掌握全套蜀锦织造技艺 他是全国唯一
学 艺
入门3年 就在美国观众面前大显身手
1985年6月,美国波士顿科技博物馆人潮如织,来自中国的古建筑、造纸等技艺,让美国观众看花了眼,而正在一台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织机上进行的蜀锦织锦表演,更是让美国观众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只见两名织锦工人上下配合,随着梭子在9600根经线汇聚而成的交叉网络里轻快地左右滑过,纤细的丝线逐渐凝结为致密的锦缎。织机上,正在纺织的锦缎是背面朝上的,当织锦工人将织就的锦缎翻过来,正面像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彩的精美花纹引起美国观众的一片惊呼——五种颜色织就的菱形图案,菱形被剖为八瓣花瓣,一半织出迷宫般的卍字纹,一半穿插着米字型对称图案,角上点缀着美丽的心型小团花——这是宋代蜀锦的代表性纹样:八达晕锦。
一位围观的美国老太太招手,让正在织机上挽花的小伙子下来,并示意他转一圈。小伙子转一圈后,老太太更惊奇了。原来,她以为小伙子背上背着电脑,才能一把一把拉出绚丽多彩的花纹。
当年这个坐在花楼织机上的小伙就是如今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贺斌。
贺斌生于1964年,其父贺前根是前成都蜀锦厂高级工程师。上世纪70年代,中国自主制造的第一台现代化提花织机k251在成都蜀锦厂试织成功。贺斌听着现代织机的隆隆声长大,见过上千种美丽的纹样。1982年贺斌高中毕业,母亲希望他进银行工作,但在贺斌心中,戴着袖套打算盘太没劲了,进蜀锦厂操作现代织机多洋气呀!就这样,他考进了成都蜀锦厂。
令贺斌意外的是,进厂后,没有分配他操作现代织机,而是让他和一位师弟师从陈鑫明、徐建卿两位老师傅,学习传统手工织造,以便于传承技艺在外国游客参观时表演。此时的蜀锦厂早已不再使用传统手工织机,以前的旧木机器都拆散了堆在一间瓦房里。贺斌跟着师父们在瓦房里翻出一台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织机的零散部件,木头架子还在,但竹制部件和纤线花本已经朽烂,为了把缺少的构件补齐,贺斌跟着师父陈鑫明到城外白家场去买楠竹和斑竹。楠竹和斑竹买回来,破开,扎成坐板、脚杆、八字蔑、弓蓬蔑、弹弹蔑等配件……陈师傅又在院里搭了个土灶,架起一只毛边锅,将黄蜡和白蜡按照一定比例放进锅里熬煮,等到锅里冒青烟了,陈师傅拴起围腰,两手挽住一把丝线的两头,快速在锅里一过,抖散,传递给贺斌挂杆晾开。这过蜡的丝线,就是织机的“纤线”。组装一台小花楼织机,需要11520根纤线。过蜡过得好,纤线硬、光滑、不沾手,可以在一台机器上用上七八年。贺斌就这么学到了过蜡的技艺。
手工织造技艺单一枯燥,贺斌的师弟在一年多后转学现代纺织,贺斌坚持下来。3年后,他的技艺已经比较熟练,厂里派他跟随叶永洲等两位老师傅一起到美国波士顿科技博物馆表演,于是有了前文中的那一幕。
传 承
多方求教 掌握120多道蜀锦织造技艺
这次出国演出受到欢迎的盛况给贺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意识到这门技艺的价值,也意识到随着师傅们渐渐老去,如果他不能传承蜀锦织造技艺,这门传统技艺或将面临失传。
1986年从美国表演归来,厂里将贺斌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了现代织机车间,之后他又走上管理岗位,但“一定要传承这门技艺”的信念已植根于贺斌的脑海。
“过去,蜀锦织造的工序有精细分工。”贺斌说,例如上机织造,挽花就挽花,丢梭就丢梭,各司其职。织机装造也有细致分工,有的师傅只管打禳子(打线综),其他都不管。为了掌握挑花结本、织机装造等全套技艺,贺斌在工作之余走访厂里的老师傅,把各项工序一一记录下来,并依据自己的笔记,亲手复制出一台50厘米长的微型小花楼织机模型。
成都晚报记者采访贺斌时,他正在工作室里“打禳子”。一台传统小花楼织机上需要安装16片“禳子”,每一片综片里要穿过9600根丝线,坐在织机下的投梭工用脚踩踏不同的脚杆控制综框“禳子”的升降,织机上便变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纹样。贺斌当学徒时并未学过这道工序,他请教了厂里最擅长“打禳子”的老师傅“骆禳子”,并根据笔记在家反复练习,终于摸索着掌握了“打禳子”的传统技法。他还学会了挑花结本,就是依据设计师绘制的图案,用纤线编制出要织造的纹样,装配到小花楼织机上后,织机就像装上了“程序”,在挽花工和投梭工的配合下,上万条不到1毫米粗细的经纬线乖乖变成预设的美丽图案。虽然上面还有多位老师傅,但由于技术全面,贺斌被誉为掌握了120多道蜀锦织造技艺的唯一一人。
2003年,原来的成都蜀锦厂被兼并,蜀江锦院成立,也就是现在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贺斌和6位老师傅一起着手恢复传统蜀锦织造技艺,他们用近10年时间,复制了8台小花楼织机,并制定了一套手工织造技艺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和管理标准。
10多年来,贺斌先后收了20多位徒弟,如今留下来的只有6人。“我刚学织锦时,就学打结子、挽花、投梭,现在30多年过去了,还是打结子、挽花、投梭,一个操作要重复一辈子。要不是为了传承,真的很难坚持下来。”贺斌说。
创 新
打破传统 使蜀锦从实用品转向工艺品
2012年,贺斌已经复制出灯笼锦、连珠狩猎纹锦、对马锦、红地八达晕锦、太子绵羊锦、百子图锦等50多种唐、宋、明、清以来的蜀锦传统纹样。此时,他开始考虑蜀锦的创新。传统的蜀锦,在幅宽80厘米的锦面上,单元纹样只能达到20厘米见方,贺斌试图将单个纹样的面积扩大,打破传统织造工艺的限制,迈出蜀锦从实用品走向工艺品的第一步。
“目前,市面上蜀锦的价格每米近上万元,普通人难以承受,所以我们把蜀锦剪成一个个单独的纹样,装在框里出售,每幅数百元。”贺斌说,蜀锦要成为现代工艺品,需要更丰富更绚丽更具有现代审美有时代气息符号的图案。
贺斌首先选择改良唐代的《五彩鸟》纹样,采用通经通纬技术,将单元纹样改为50厘米见方的大花纹。用小花楼织机织《五彩鸟》,一般常用4把梭子,经线一种颜色,加上纬线4种颜色,共5种颜色。贺斌又挖掘复原了失传的“小梭挖花”盘织技术,再增加了5种颜色,用小梭在鸟翅膀上编织出不同颜色的色块,使得《五彩鸟》的色彩多达10种,颜色更绚丽,更有立体感。
《五彩鸟》改良成功后,贺斌继续将通经通纬与通经断纬两种技术相结合,将传统纹样唐代著名的《连珠狩猎纹锦》改良为80厘米见方的大花样。他还尝试织现代纹样,他与加拿大设计师合作,织出80厘米见方的《12生肖迷宫》。此后,贺斌继续超越自己,织出了幅宽80米、长1米,色彩达到13种的《蜀竹彩韵》。这幅饱含巴蜀文化元素的蜀锦,耗时一年多。目前,贺斌的这四件作品正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展”上展出。
创新的步伐仍未停止,贺斌还准备挑战1.5米宽、4米长的单元纹样。小花楼织机的使用能力已到极限,贺斌决心制作一台比现有小花楼织机宽一倍的大花楼木织机。在这台织机上,提花装置将从现在的1个装置变为2个,单元纹样使用的纤线将从传统480根增加到3800多根,穿过综片的经线将从9600根增加到19000多根。“这种改造,在机械原理上没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上可能增加很多难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表示。“我们准备增加一名挽花工,由两名挽花工在花楼上拉纤线,投梭可能也需要增加人手。”贺斌说。目前,这台木织机已经开始打造,预计这幅巨作要到2019年才能织造完成。
【责任编辑】:shujin 版权所有://m.edgyvac.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文章:开设蜀绣课程 普及传统文化
下一文章:杨德全:蜀绣不只芙蓉鲤鱼和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