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文章详情
67种蜀绣针法 “绘”成巨幅《西游记》
10月17日,第七届成都世界非遗节隆重开幕,来自86个国家的5600多名代表共襄盛举。作为本届非遗节子板块,“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展在成都博物馆提前举办。成都漆器、竹编、银花丝等非遗精品,制作精巧,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
展品中,一幅名为《西游记》的蜀绣著作极为吸引眼球。这不仅在于它长2米、高1.1米的尺幅在蜀绣中较为罕见,更在于著作中运用的蜀绣针法达67种。《西游记》的展出,揭开了作为我国“四台甫绣”之一的蜀绣当年接近失传的尴尬布景和抢救维护蜀绣针法的精彩故事。
未雨绸缪
绣一幅蜀绣“教科书”
蜀绣,首批国家级非遗,在“四台甫绣”中历史最为悠长。汉赋家扬雄曾在《蜀都赋》中描述它的精巧:“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后汉书》则以“女子之业,覆衣全国”,记录下蜀绣其时的兴旺和名声在外。2000多年来,蜀绣以其绣工之精,“为冠全国”。
然而,蜀绣在最近几十年,却阅历了从繁盛到接近失传,再到抢救维护的艰苦进程。
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成都蜀绣厂厂长郝淑萍回忆,1962年以后,成都区域仅有一座蜀绣厂就再没招人,后来更是失掉往日光辉。
1972年“广交会”恢复,“四台甫绣”中只要蜀绣没有参加。在其时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蜀绣厂终于开始接收新人。1978年,四川决定恢复蜀绣生产,在成都草堂东路建起新的成都蜀绣厂,郝淑萍、孟德芝等今日的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年正是厂里的中坚力量。那些年,蜀绣厂一边走商场,经过绣制旅游产品等方法扭亏为盈;一边,绣工们团体完结的巨幅《芙蓉鲤鱼》双面绣,也被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陈设。
上世纪90年代初,蜀绣开始受到机器绣等带来的商场冲击。眼看师傅们老的老、走的走,蜀绣厂由此决定,